扫一扫,关注我们
杰出校友

【镜•态】90后古籍修复师:修一卷古书,修一生匠心

编辑:校友办 | 发表日期:2019-03-14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在他们眼里,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生命。那些经年累月流传,已经千疮百孔的古籍,在他们手中重新“焕发活力”,甚至“起死回生”。他们是古籍修复师,一个和医生很类似的职业,他们每天面对的“病人”,是发霉的古籍。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7年,贵州省专业古籍修复师不到百人,全国只有少数高校开展古籍修复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凤毛麟角。禹美莉是个90后的女孩,她是古籍修复师。和禹美莉一同进入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师们大都因为长时间修复工作枯燥乏味、职业病等原因选择了离开,而她却在一直坚持。

禹美莉是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一名古籍修复师,科班出身的她对古籍修复并不陌生,由于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上手快,越做越觉得有信心。到目前为止已经修复完成了上千页的古籍文献。

“必须要戴口罩!”禹美莉告诉记者,由于古书历史久远,会携带大量的霉菌,灰尘。如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会导致皮肤过敏、鼻炎、肺部感染等疾病。但修补纸面又是一个细致灵巧的细活,戴上手套会导致手指笨重,为了保证修复的精准,只能够用手直接接触来操作。尽管职业病让她饱受磨难但她还是觉得每修复完成一本古书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像一位“医生”给患者做了一次全身的“手术”。

在禹美莉的工作桌上,锥子、镊子、棕刷、毛笔、浆糊、方头锤等工具一一排开。禹美莉表示,每位古籍修复师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因为很多工具在市面上买不到,只能自己做。比如浆糊就是我们手工调制的,太稀会粘不上,太稠则不便于重复揭开。

禹美莉有个习惯,在修复任何一本书籍前,都会去查阅它的相关资料,记载它的年代,破损程度。然后自己理出一个修复方案,一步一步地“缓慢”进行。

“又给’患者’延续一段时间一百年的生命。”禹美莉正在修复的是一本道光年间的古籍,她告诉记者,这本古籍很明显是有前人曾经修补过的,书的纸张上面有着大量的水渍和浆糊印记。这也是这本古籍较难修复的原因,需要把前人修复的部分用水软化再细心的用镊子摘下,再对虫眼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

她给记者展示,之前修复师用的浆糊,因为用的太多让整张纸面都有些皱,看着很不舒服。

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案板上破损不堪的泛黄纸张,用薄如蝉翼的薄棉纸为古籍作“植皮手术”。大量的虫蛀破损,让页面成了一张张“纸网”,书页之间还相互粘连,难以分开。修复工作需要先将单页展开,再对页面的虫洞部分进行修补、压平,直至装订成册、恢复如初。说起来简单的几个步骤,却需要修复师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

在对古籍进行修复中,禹美莉不由自主站了起来,这样她能看得更清楚,更细心。做这个工作就是需要安静、细致、有耐心,只有喜欢这一行才坚持得下来。修复古籍的时候会让她全神贯注,时间转眼即顺过得非常快,不一会就天黑了。

禹美莉都会把修复前的古籍拍照留存,这样在修复的过程中可以查看之前的样本,免得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

一些在古籍修复中遗落下的文字“残骸”,她会用干净的纸巾把它包起来,小心翼翼地在纸背面上标清这文字“残骸”是古书籍的多少页中的内容。

古籍破损后要用新纸粘补,新纸的颜色、纹理必须跟老纸相同,给新纸染色的时候要用温水泡,一些颜料要化开还要用锅煮;而一些古籍因为各种原因粘连,纸张酸性高导致无比脆弱,一触即碎,这时候用普通的手法是无法把书页一张一张地打开处理的。

补虫眼,齐栏,打眼,订纸钉,上线,成书,修复一本古籍有30多道工序,细算达到70多道工序,而且修复古籍的人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古文献和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在不破坏原有文物的基础上,界定书籍的年代。

古籍修复的原则是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原始的面貌。修复完的古籍书页,除非文字已缺失,一般不容易看出修复痕迹,在透光的情况下才能较明显地看到修补过。

洗手是工作的开始,也是工作的结束。因为长年接触霉变的古书,禹美莉有段时间皮肤过敏的厉害。现在的她只要修复完后,就会马上洗手,让霉菌远离自己。

累了大半天,禹美莉告诉我们,修复古籍文献的意义是巨大的。将老祖宗文化保留下来,是一名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尽管这份工作枯燥乏味,但她仍然乐此不疲。

媒体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YvG6Lvx9f8uEEWCbzdf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