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杰出校友

我校09级古籍修复专业校友雷孙取风采

编辑:校友办 | 发表日期:2020-01-14

人物 | 雷孙取:纸,因用而美

文 | 陈文贞

责任编辑 | 蒋锐

人物 | 雷孙取:纸,因用而美

初见雷孙取,他着黑色羽绒服,带金丝边眼镜,只觉是一位天然质朴,率真可亲的人,身上有着与他这个年龄不符的成熟稳重,聊天时也不禁会流露出属于手艺人的严谨细致。

古籍修复专业出身的雷孙取,因为兴趣和机缘转而研究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二次加工,不断向各个老师学习技艺,孜孜不倦追求手艺的拓展精进,在这个过程中复原使用矿物颜料进行手工印刷的传统,尝试将草木染技艺与书画装裱技艺结合,试制出了宫廷御用的真金粉蜡笺,再次让宋代黄庭坚写《松风阁诗卷》时用的笺纸——砑花笺现于世间。这一行,90后的雷孙取干了十年,老先生常说:我们这一行的人被浆糊粘住了,他说以后也会继续干下去,被粘住了也快乐。

雷孙取的外公收藏有从清朝开始流传的民间手抄本,不足十岁的小男孩看着比外公年纪还大一百多岁的书籍,不可能不惊奇,兴趣便由此深种。2008年偶然间看到新闻,说是全国有几千万册的古籍需要修复,而满足要求的修复师不足百人,顿时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2009年大学选专业时,他毅然选择了全国唯一一所开设古籍修复专业的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随后开始四年古籍修复专业的学习,十年来一直与中国传统手工纸相伴,并逐渐开始致力于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二次加工,希望唐宋时期在书法创作和传统装饰中广泛使用传统加工纸的传统得以回归,为传统美学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雷孙取朝夕相处的都是通过雕版印刷术制作出来的古籍,因此对雕版印刷有了浓烈的兴趣。为了对古籍修复这件事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毕业后就去北京尚古书房从事雕版印刷行业。正是这个选择,让他得以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先生家里学习手工刷印,又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黄小建先生学习木板水印,长者的指导和点拨可当闭门十年之功。

在北京工作期间,雷孙取跟随着尚古书房的陈世军先生学习做事,在陈世军先生处受到的提携和指点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必将受用终生。期间雷孙取将古籍装帧、修复技艺与雕版印刷技艺相结合,不断的改善、研究更好的工艺,逐渐地参与了多位当代名家雕版印刷诗词集的制作,其中就有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的诗词集《愈庐诗钞》、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的歌词集《心灯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刘征先生的诗词集《蓟轩词选》、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诗词集《浣尘集》、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的诗词集《沈鹏诗钞》。这个90后把青春洒在了北京,也在领导、师长的关爱下从稚嫩走向成熟。

尚古书房的团队一开始和国内其他人一样,用的书画墨汁去做刷印,对纸张也不甚了解,做出的成品与传世的作品无法媲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们就纸张的选择这个问题多次拜访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造纸史专家潘吉星先生,得到了诸多指点和帮助,于是陈世军先生不惜工本采购90年代的宣纸老纸和传统矿物颜料,雷孙取潜心研发全新的工艺,终将矿物色厚重通透的特性完美表现。

由于市面上的矿物色过于昂贵,出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考虑,雷孙取便开始着手试制颜料,期间找了很多资料,也购买了很多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颜料和印刷问题得到解决后,发现装帧材料不够好,导致典籍中记载的很多华美的纸张早已失传,完全地按照古法制作书籍似乎再无可能。

这一刻开始,雷孙取起了一个念头:去一件件地复原古代的加工纸,让我们的书法和装饰艺术更加古典,更加中国。

雷孙取正式进入这一行是由南京图书馆资深修复师周苏阳女士领进门的,学艺之前已经上了整整两年的古典文献学课程。而学艺一开始也没有直接上手修书,先从工具的制作与挑选开始,然后是了解古代的版式,又用半年时间来学习传统的装帧形式,从卷轴到线装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形制都应该可以轻易区分,并且做出成品来,最后才是开始修复的学习。出于对修复技艺的整体考量,周老师很反对现在流行的修复纸张与书页之间接边的2mm宽度,这样会使成书变厚,捶平过程容易伤害脆弱的古籍,因此要求宽度只有“一丝”的标准,浆糊又要求“用浆如水”,经常出现补漏或者不沾的情况,返工更加麻烦,一开始学习真的没少吃苦头。

装裱是跟随汉和堂的陆宗润先生学习的,陆先生的装裱融合了中日优秀技艺,裱出来的字画既有中国传统装裱柔软细腻的特点,有利于字画的舒卷保存,又有日本裱件坚挺平整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展现字画与裱件的艺术美感,技艺体系卓然独立。陆先生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修复大家,从事书画修复近半个世纪,实践成果丰富,理论研究精深,并在金石碑帖、传世书画、古典版画等收藏研究方面有极高的建树。雷孙取说,跟随先生学习的经历使他受益良多,陆先生“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因此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艺的提升,更在于先生的智慧,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坚定了他复原加工纸的决心,也指引着他未来的道路。

转益多师,也曾有人质疑过雷孙取学的太过于庞杂,欠缺专业深度,但事实上古籍修复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曾经有人向国图的老专家约稿,希望能有一本关于古籍修复的百科全书,老专家回答:“我做不到,因为古籍修复涉及了文献学、纸墨加工技艺、材料学、其他手工艺、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专业的知识,每一个方面都值得研究。”这种庞杂的专业特性,使得古籍修复师从初学到熟练,再到小有所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就好比一条主线上的多个分支,多学科的背景才能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多角度观察才能窥视技艺全貌。

人物 | 雷孙取:纸,因用而美

雷孙取在湖北孝昌观音湖创立了楮黎室,在古代“楮”是纸的代称,“黎”也有粘合的意思,将纸张粘合起来,是装裱和加工纸的主要工序,同时“楮冠黎杖”也是传说中隐者贤士的日常用物,取这个名字也是为了追仰贤人。开设楮黎室就是想以修复师的初心,选好材料好工艺,用心对待纸张,装裱书画,也希望能够依靠这个手艺立业,帮助文人殚精竭虑创作出的作品能够传承数百年。

人在这个世界上犹如蚂蚁一样渺小,而世界大到难以想象。在这空旷无垠的天地之中,蚂蚁注定会被遥远的火烛所吸引,然后奋不顾身地狂奔过去,成为那温暖火烛的一部分,这一次奔走很可能就是一生。雷孙取说,现在越来越多老一辈的大家在逐渐凋零,很多古法技艺没有得到妥善的传承,不少工艺从此失传,所以很多老师傅非常着急,在与时间赛跑的途中,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主动站出来,积极去学习传承这些手艺,就如同蚂蚁探到了火烛的热度,愿意为之投注同样炙热的生命。

老一辈的先生们技艺精湛,修养也很深厚,他们从以前开始就在传承着“非遗”文化,成就令人景仰,现在乃至将来都必定会更加辉煌地承担这个文化重担。而现在的手艺人要做的就是向老一辈学习,继承、精进技艺,更加广泛地加入到传统文化复兴的事业中去,“当仁不让于师”,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希望老一辈的技艺得以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为这个传统增加一点微末的新内容,那也必将是极大的荣耀。

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追求传统生活美学,复兴传统加工纸,探索手工纸在生活美学中的无限可能,让加工纸从立体到平面,满足高雅文人的审美情趣,是楮黎室努力的方向。

雷孙取生于福建福鼎的一个小乡村,那是白茶的故乡。在采访过程中也一直强调是乡村养育了他,是乡村的文化培育了他手艺人敦厚的性格,也是乡村提供了他精神滋补的养料,也正是因为他来自乡村,所以才比任何人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为振兴乡村事业出一份力,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乡土的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底色,现在城市中的文化发展成果斐然,乡村的文化发展却还不够,这里正是需要年轻人的地方,而这也正是年轻人的机遇。同时城市诸事繁杂,不利于静心,归园田居,隐逸山林的隐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美学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回归乡村,一是因为乡村清幽的环境适合潜心创作,二也是为了通过拟古去感通古人的精神世界,以期对纸张的美学呈现有积极的帮助。

复原传统古法加工纸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资金和精力投入,等待成长的时间太过漫长,城市中的成本太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带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物流和资讯的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得乡村具备了承载多样化产业的可能。作为传统古法加工纸工艺的后起之秀,就像小树苗一样,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呵护,乡村文化政策的扶持出了很多力。

选择在孝昌观音湖创设楮黎室,最初是被观音湖当地慈善企业家、龙海书院创始人——彭惠以身作则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所触动。彭女士心系中国传统文化,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共同成立了“龙海书院”,“龙海书院”致力于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有力作用,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共创新时代。因此同时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传承的信心,彭惠女士和龙海书院在观音湖畔规划了一片乡村文创创业园,通过现代的孵化器形式,让古老传承的手工艺,以文创的方式回归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雷孙取在深入接触当地风俗文化后,发现此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且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孝文化、观音文化,同时还是高人辈出的书画之乡。在今年八月份,楮黎室在观音湖进行了一次“纸短琴长话书法”的文化沙龙活动,邀请了各地能人志士,一起感受古纸,欣赏书法。这不禁令人感叹应了那句老话——“高手来自民间”。中国广大的乡村,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人物 | 雷孙取:纸,因用而美

热门和时髦并不能决定一份工作的价值,当一件事情具有社会效应,既能够帮助他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就如同雷孙取的制纸理念——纸张,因为使用而变得美。纸张做出来,不论是装饰纸还是艺术创作纸,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使用,让传统中的一些微末但却璀璨的部分得以回归。

一个张纸如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能准确呈现使用者的创作意图,因为自身的劣质而造成作品的短寿,它的价值不能说没有,但是一定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决定纸张是否是“美”的并不是纸张上华美的颜色、过度的工艺、绚烂的装饰,而是是否堪用,这一切都有赖于匠人使用正确的工艺去实现它。也因此,同样的纸张,因为“用”的不同,有时是美的,有时又是不够美的,它的美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去阐释、去激发。

虽然作为一个手艺人从事非遗行业,符合“匠人精神”的情境设置,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互相感通的,“匠人精神”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求真、求是”的精神。手艺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它不神秘,也不虚伪。先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通过人类这一双手来实现的,因为有了手工艺,才能有人最原初的衣食住行,这个过程始终发生在无比真实的物质世界中。也因此,只有“求真、求是”,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运用人类的智慧总结实践经验、破除迷信,尊重物质,使用智慧,精益求精,才能得到堪用的产品。可以说手艺一开始就是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匠人精神”成就了人类。

但是目前部分手工艺匠人是从美的意识出发追求作品的美,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本末倒置了,无论什么时候手艺人都要有对社会任务的自觉。将来的工艺家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从社会意识出发的追求,而若没有后者,前者也不会有实现的一天。个人作品的意义由对将来的民艺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来决定。只要是和民众无关联的,都不能从社会的罪恶中逃脱。

当然,近来的社会思潮也在唤起工艺家的社会意识,真正追求美的时候,谁也不能忽视民艺的意义。且雷孙取深知工艺是委托给民众而存在的,这也是他投身于乡村的私心,只有人人都能用他的纸,这项工艺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雷孙取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兴亡继绝’、‘宜子孙’的文化传统,在浩瀚久远的文化传统面前,每一个个体都犹如沙漠中的一粒微尘,也没有什么行业会一直热门时兴,我很庆幸选择了它,能够让我这粒微尘有机会融入到文明进程中。”

媒体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777337240054923788/?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9&from=timeline&timestamp=157805996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1032159250100260770792E2E74E7&group_id=6777337240054923788&pbid=674045040946446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