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杰出校友

我校89级市场情报专业校友邓攀应邀《扬子晚报》采访

编辑:校友办 | 发表日期:2019-10-31

史记 | 金陵汉诗:古代外国人笔下的中国文化地标之一——南京

金陵八景:凤台夜月

南京,六朝繁华地。自古就有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这些同属汉文化圈的国家的许多人常常来往南京,并留下不少关于南京的古诗。这些外国人留下了多少古诗?这些诗都写了什么?鲜有人做专题研究。

南京社科院地方史专家邓攀前后花费3年时间,搜集到近500首外国人写南京的古诗。这些诗,既是诗,又是史。在他们笔下,南京是中国的文化地标之一,而“金陵八景”又是南京的地标。

本期“史说”邀请到邓攀老师,请他聊一聊这些金陵汉诗背后的历史趣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第一首外国人写南京的汉诗

起意搜集外国人写南京的古诗,源于4年前的一本书《金陵物语》。

那本书是邓攀和卢海鸣共同编纂。书中集合了16世纪后数十名外国人写南京的散文。在搜集资料时,邓攀顺手记录下他见到的几十首外国人写南京的古诗。2年前,《南京历代经典诗词》出版。在这部冯亦同编辑的集子里,邓攀搜集到的诗歌作为“外国诗人咏南京”一辑集中出现,选登了9位日本、安南和高丽诗人写的14首古诗。

直到今年9月,邓攀多方搜集,共搜到了470余首作品。最早的一篇汉诗是唐五代时期新罗国诗人崔致远所写。

崔致远一向被朝韩两国学术界尊奉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他12岁时离家来到长安求学,在中国一呆就是16年。此间他参加了中国的科举,一度在南京溧水为官,曾参与讨伐黄巢。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曾经将自己在中国创作的作品汇编为《中山覆篑集》《桂苑笔耕集》等。这首写南京的诗歌《双女坟》长达413个字,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它收录在古朝鲜王国的文学典籍《太平通载》里,邓攀推测可能是转引自已经失传的《中山覆篑集》。中山是溧水的古称,这本集子汇集的应该是崔致远在溧水时的作品。

对这些诗歌的编校,常常让邓攀对汉字产生一种陌生感。他说,虽然周边地区和我们同属一个汉文化圈,但他们在诗歌的发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发明,特别是文化地理与中国相对分隔的越南。在诗歌体例上,它除了与中国相同的五言、七言外,还有六八言体,即前半句六言,后半句八言。

在汉字的使用上,周边地区和我们也略有差异,越南产生了特有的俗字和“喃字”。举一个例子:在一首《奉使燕京总歌》中,有一个“耳並”字,这是中文中所没有的一个字。在听取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后,邓攀联系上下文,将它定为“联”字。

古林青茂写给日僧的诗偈现在是日本国的重要文物

古林清茂在凤凰台收30多日本弟子

这些诗,既是诗,又是史。邓攀告诉记者,从留下汉诗的外国诗人数量上的变化,也能看到历史的变迁。如元朝时,日本和尚诗人居多;明朝后朝鲜诗人居多。这和时局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元朝时,很多日本禅僧来华学佛。其中不少来到了佛刹众多的南京。在凤凰台山上的保宁寺,是盛极一时的名刹。主持古林清茂,先后收有30多个日本弟子。

古林清茂,名清茂,字古林,号金刚幢。他是浙江人,10岁时听人诵读《法华经》,受到感触而出家。13岁以后,先后到天台、杭州等处寻访高僧参禅悟道,最终得到横川如珙禅师的认可。古林清茂曾在凤凰台山保宁寺驻锡6年。元文宗在金陵做藩王时,常常请他去谈禅。元文宗与南京有莫大缘分,在南京留有很多痕迹。南京的名号“集庆”是他登基后所改。

邓攀说,这些来华的日本僧人,很多都对日本文学有很大影响。如别源圆旨,是日本五山文学的代表人物。别源圆旨来华后,拜师古林清茂,学了三年佛。他的汉诗水平也水平大涨。临别回国的时候,古林清茂送他一首诗偈,末一句为“他年堪作吾家儿”。由这一句,也能看出古林清茂对他很是看重。如今,这首诗偈原件在日本,被定为日本国的“重要文化财”(即重要文物)。

这些日本诗僧,对南京印象深刻,留下不少诗作,他们的笔下,南京既是艰苦学佛之所,也是怀古圣地,南京的大小景致都曾在他们笔下出现过。

日僧别源圆旨《南游东归集》书影

明初对高丽使节“严防死守”

而到了明代,写南京诗歌的,却以高丽(朝鲜)人居多。这是为什么?邓攀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高丽使节频繁来往首都,朝会、祝寿、谢恩等等。在往还中,他们写下的汉诗,不光有感慨、寄怀,还有对自己遭遇的记录。如郑梦周所写《龙江关》即是一例:

兰舟早发凤凰台,城关崔巍首重回。

欲为钟山题一句,龙江津吏苦相催。

郑梦周,高丽进贡使团的成员。龙江关,即下关,明代以来南京最重要的港口。明初,海外各国进贡者,每岁必至于此。郑梦周进贡后,就由此启程归国。他曾多次从这个港口返航。第一次归国不幸遭遇海难,万幸的是,他漂流到嘉兴,为明朝船只所救,之后他重返南京补领遗失的文件。

“欲为钟山题一句,龙江津吏苦相催。”管理下关的官吏不许高丽船只滞留延期,连写一句诗的时间都不曾给。

邓攀说,这首诗作于洪武五年(1372)十二月下旬。下关官吏之所以如此严格,与时局有很大关系。明初之际,辽东并不在明朝势力范围之内。1368年,元惠宗出逃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此后北元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到1389年在蓝玉率领的明军进攻下才灭亡。

在1372年,高丽夹在北元和明朝势力之间,首鼠两端。而当时,南京又是明朝的首都,对于高丽人,明廷不得不防。朱元璋就曾在圣旨上斥责过高丽人的刺探行为。

在这种局势下,对待高丽使节,下关港口的官吏怎么可能会心慈手软?

时移世易。到了清朝,对使团的管理就宽松许多。那时南京虽早已不是首都,但地处江南,仍是富庶繁华之地,不少国家的使团成员到南京后,和南京的将军、士人甚至商人,都做起了朋友。他们留下来的汉诗便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越南诗人胡士栋留下一首诗《到内桥宝玉坊燕山店买得水晶眼镜戏作》。如今,内桥仍在,宝玉坊的那家高档眼镜店早已不知所踪了。

1778年,另一位越南使节武辉珽来到了南京。此次来宁,他不光是为了公事,他还要在南京进货。他做的是绸缎的生意。武辉珽要找的是三山街哈氏绸缎铺的老板。这个哈氏缎铺,和前后两任越南使节都有过交往,多次为越南使节供货,生意做到了海外。

在谈好生意后,心情愉悦,武辉珽留下了一首诗《赠江宁三山街锻(缎)铺武举候补分府哈品南》。除了绸缎生意,武辉珽还游走在灰色地带。此次出使中国,他竟然敢贩卖私盐。先是他的仆从陈廷暄、阮文富以剃发易服私越边境的方式以图贩货谋利,在广西被拿获。越南国王表示等他回国后以不能钳束手下加以处分。后来两江总督萨载又奏报他“自江宁乘船……借本与船户杨聚锦贩卖私盐。买盐七百七十包,每包重均系五十斤,装入贡使船内”。贩卖私盐历来都是重罪,但因他是外国使节,只能将其交给越南处置了。

1840年后,东亚时局日益复杂。朝鲜和越南的汉诗越来越少,日本人的汉诗多了起来。邓攀解释说,这是因为朝鲜和越南相继沦为殖民地,来往南京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日人则因为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外交往变得频繁,前来中国的便多了起来。

越南诗人爱写《金陵八景》

在这部即将刊印的诗集中,虽然都写的是南京,但有许多诗人终其一生都没到过南京。没到过南京,为何又写南京?邓攀解释,这与汉文化圈的扩张不无关系。

中国皇帝一样,朝鲜的国王经常会出诗题考臣子。“金陵怀古”是很常见的一个考题。郑士龙作为冬至使曾两次入朝中国。他前后写有25首应制诗,编为《应制录》。在这25次受考中,五次被皇帝评为第一或优秀,其中就有“金陵怀古”的诗题。此外,沈义也在朝堂之上写过《金陵怀古文臣课诗》等诗。这都说明了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力。在朝堂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到过中国到过南京,但他们熟读李白、刘禹锡、许浑和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诗。

而在越南文坛,他们流行的是写“金陵八景”组诗。清朝时期,武辉珽、阮宗窐等前后三任越南使节都写过“金陵八景”的古诗。阮宗窐《题金陵八首》这首诗题的后面还有三个小字“得钟字”。可以想见,阮宗窐是在和朋友们一起作诗,他分得的是“钟”字韵。

他们的金陵八景,分别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燕子临流、长江天堑、白鹭春潮、秦淮秋泛、东山胜墅和报恩古寺。

邓攀说,南京最早的“金陵八景”始见于明初史谨的诗集,依次为:钟阜朝云、石城霁雪、龙江夜雨、凤台秋月、天印樵歌、秦淮渔笛、乌衣夕照、白鹭春波。之后,又有了金陵十景、十八景、四十景之说。所选景色各有不同。

而阮宗窐标注的八景名字,除了个别景名,大多不见于明清各种流行版本的金陵景物汇评。越南人品题的这些颇具特色的景名填补了历代选景的空白。

邓攀说,这些都显示出汉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汉字的使用到诗歌的体例。而在内容输出上,南京也贡献了各种景致。自古以来,南京都是人文荟萃之地。从2004年开始,世界上陆续有了20个文学之都,南京也在申请。且不谈《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著作,仅这一部外国人写就的470余首金陵汉诗,就足见南京在世界文坛的历史影响。

媒体链接: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j9jNPi?from=singlemessage&share_count=2